《现代通信技术导论》课件第3章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ppt
《《现代通信技术导论》课件第3章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通信技术导论》课件第3章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ppt(60页珍藏版)》请在163文库上搜索。
1、第3章计算机互联网技术p3.1互联网分类及基本原理p3.2计算机网络发展p3.3OSI参考模型p3.4IPV63.1 计算机网络分类p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与规模,可以将计算机互联网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p根据传输介质划分,可以将计算机互联网分为:有线网(指采用双绞线来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光纤网(采用光导纤维作为传输介质)无线网(采用一种电磁波作为载体来实现数据传输的网络类型)p根据按数据交换方式划分,可以将计算机互联网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p按通信方式划分,可以将计算机互联网分为:广播式传输网络、点到点式传输网络p按服务方式划分,可以将计算机互联网分为:客户机/服务器网
2、络、对等网p虽然我们所能看到的局域网主要是以双绞线为代表传输介质的以太网,那只不过是我们所看到都基本上是企、事业单位的局域网,在网络发展的早期或在其它各行各业中,因其行业特点所采用的局域网也不一定都是以太网,在局域网中常见的有:以太网(Ethernet)、令牌网(TokenRing)、FDDI网、异步传输模式网(ATM)等几类,下面分别作一些简要介绍。3.1.1以太网(EtherNet)(1)标准以太网p最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它所使用的是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通常把这种最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p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
3、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同轴电缆。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EE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EEE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宽带”。p10Base5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p10Base2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p10BaseT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p1Base5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p10Broad36使用同轴电缆(RG59/UC
4、ATV),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p10BaseF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2)快速以太网(FastEthernet)1993年10月,Grand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Swi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TX、100BASET4、MII、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1995年3月
5、IEEE宣布了IEEE802.3u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Ethernet),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p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绞线以及光纤的连接,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施。p快速以太网的不足其实也是以太网技术的不足,那就是快速以太网仍是基于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和冲突检测(CSMA/CD)技术,当网络负载较重时,会造成效率的降低,当然这可以使用交换技术来弥补。p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又分为:100BASETX、100BASEFX、100
6、BASET4三个子类。p100BASETX:是一种使用5类数据级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它使用两对双绞线,一对用于发送,一对用于接收数据。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符合EIA586的5类布线标准和IBM的SPT1类布线标准。使用同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p100BASEFX:是一种使用光缆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使用单模和多模光纤(62.5和125um)多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550米。单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3000米。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它使用MI
7、C/FDDI连接器、ST连接器或SC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50m、412m、2000m或更长至10公里,这与所使用的光纤类型和工作模式有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100BASEFX特别适合于有电气干扰的环境、较大距离连接、或高保密环境等情况下的适用。p100BASET4:是一种可使用3、4、5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它使用4对双绞线,3对用于传送数据,1对用于检测冲突信号。在传输中使用8B/6T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25MHz,符合EIA586结构化布线标准。它使用与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3)千兆以太网(GBEthernet)p
8、1000Mbps千兆以太网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术版本:1000BASESX,LX和CX版本。1000BASESX系列采用低成本短波的CD(compactdisc,光盘激光器)或者VCSEL(VerticalCavitySurfaceEmittingLaser,垂直腔体表面发光激光器)发送器;而1000BASELX系列则使用相对昂贵的长波激光器;1000BASECX系列则打算在配线间使用短跳线电缆把高性能服务器和高速外围设备连接起来。(4)10G以太网p10Gbps的以太网标准已经由IEEE802.3工作组于2000年正式制定,10G以太网仍使用与以往10Mbps和100Mbps以太网相同的形式,它
9、允许直接升级到高速网络。同样使用IEEE802.3标准的帧格式、全双工业务和流量控制方式。在半双工方式下,10G以太网使用基本的CSMA/CD访问方式来解决共享介质的冲突问题。此外,10G以太网使用由IEEE802.3小组定义了和以太网相同的管理对象。总之,10G以太网仍然是以太网,只不过更快。但由于10G以太网技术的复杂性及原来传输介质的兼容性问题(只能在光纤上传输,与原来企业常用的双绞线不兼容了),还有这类设备造价太高,所以这类以太网技术还处于研发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实质应用3.1.2令牌环网p令牌环网是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的,这种网络比较少见。在老式的令牌环网中,数据传输速
10、度为4Mbps或16Mbps,新型的快速令牌环网速度可达100Mbps。令牌环网的传输方法在物理上采用了星形拓扑结构,但逻辑上仍是环形拓扑结构。结点间采用多站访问部件(MultistationAccessUnit,MAU)连接在一起。MAU是一种专业化集线器,它是用来围绕工作站计算机的环路进行传输。由于数据包看起来像在环中传输,所以在工作站和MAU中没有终结器。p在这种网络中,有一种专门的帧称为“令牌”,在环路上持续地传输来确定一个结点何时可以发送包。令牌为24位长,有3个8位的域,分别是首定界符(StartDelimiter,SD)、访问控制(AccessControl,AC)和终定界符(E
11、ndDelimiter,ED)。首定界符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信号模式,作为一种非数据信号表现出来,用途是防止它被解释成其它东西。这种独特的8位组合只能被识别为帧首标识符(SOF)。由于以太网技术发展迅速,令牌网存在固有缺点,令牌在整个计算机局域网已不多见,原来提供令牌网设备的厂商多数也退出了市场,所以在局域网市场中令牌网可以说是“昨日黄花”了。3.1.3 FDDI网(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pFDDI的英文全称为“FiberDistributedDataInterface”,中文名为“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它是于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一项局域网技术,它提供的
12、高速数据通信能力要高于当时的以太网(10Mbps)和令牌网(4或16Mbps)的能力。FDDI标准由ANSIX3T9.5标准委员会制订,为繁忙网络上的高容量输入输出提供了一种访问方法。FDDI技术同IBM的Tokenring技术相似,并具有LAN和Tokenring所缺乏的管理、控制和可靠性措施,FDDI支持长达2KM的多模光纤。FDDI网络的主要缺点是价格同前面所介绍的“快速以太网”相比贵许多,且因为它只支持光缆和5类电缆,所以使用环境受到限制、从以太网升级更是面临大量移植问题。p当数据以100Mbps的速度输入输出时,在当时FDDI与10Mbps的以太网和令牌环网相比性能有相当大的改进。但
13、是随着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用FDDI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因为FDDI使用的通信介质是光纤,这一点它比快速以太网及100Mbps令牌网传输介质要贵许多,然而FDDI最常见的应用只是提供对网络服务器的快速访问,所以在FDDI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pFDDI的访问方法与令牌环网的访问方法类似,在网络通信中均采用“令牌”传递。它与标准的令牌环又有所不同,主要在于FDDI使用定时的令牌访问方法。3.1.4 ATM网pATM的英文全称为“asynchronoustransfermode”,中文名为“异步传输模式”,它的开发始于70年代后期。ATM是一种较新型的单元交换技术,同以
14、太网、令牌环网、FDDI网络等使用可变长度包技术不同,ATM使用53字节固定长度的单元进行交换。它是一种交换技术,它没有共享介质或包传递带来的延时,非常适合音频和视频数据的传输。ATM主要具有以下优点:p1ATM使用相同的数据单元,可实现广域网和局域网的无缝连接。p2ATM支持VLAN(虚拟局域网)功能,可以对网络进行灵活的管理和配置。p3ATM具有不同的速率,分别为25、51、155、622Mbps,从而为不同的应用提供不同的速率。pATM是采用“信元交换”来替代“包交换”进行实验,发现信元交换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信元交换将一个简短的指示器称为虚拟通道标识符,并将其放在TDM时间片的开始。这使
15、得设备能够将它的比特流异步地放在一个ATM通信通道上,使得通信变得能够预知且持续的,这样就为时间敏感的通信提供了一个预QoS,这种方式主要用在视频和音频上。通信可以预知的另一个原因是ATM采用的是固定的信元尺寸。ATM通道是虚拟的电路,并且MAN传输速度能够达到10Gbps。3.1.5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p无线局域网与传统的局域网主要不同之处就是传输介质不同,传统局域网都是通过有形的传输介质进行连接的,如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等,而无线局域网则是采用空气作为传输介质的。正因为它摆脱了有形传输介质的束缚,所以这种局域网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
16、只要在网络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与服务器及其它工作站连接,而不需要重新铺设电缆。这一特点非常适合那些移动办公一簇,有时在机场、宾馆、酒店等(通常把这些地方称为“热点”),只要无线网络能够覆盖到,它都可以随时随地连接上无线网络,甚至Internet。p无线局域网所采用的是802.11系列标准,它也是由IEEE802标准委员会制定的。这一系列主要有4个标准,分别为:802.11b(ISM2.4GHz)、802.11a(5GHz)、802.11g(ISM2.4GHz)和802.11z,前三个标准都是针对传输速度进行的改进,最开始推出的是802.11b,它的传输速度为11MB/s,因为它的连
17、接速度比较低,随后推出了802.11a标准,它的连接速度可达54MB/s。但由于两者不互相兼容,致使一些早已购买802.11b标准的无线网络设备在新的802.11a网络中不能用,所以在正式推出了兼容802.11b与802.11a两种标准的802.11g,这样原有的802.11b和802.11a两种标准的设备都可以在同一网络中使用。p802.11z是一种专门为了加强无线局域网安全的标准。因为无线局域网的“无线”特点,致使任何进入此网络覆盖区的用户都可以轻松以临时用户身份进入网络,给网络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常见的安全漏洞有:SSID广播、数据以明文传输及未采取任何认证或加密措施等)。为此802
18、.11z标准专门就无线网络的安全性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加强了用户身份认证制度,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所使用的方法/算法有:WEP(RC4-128预共享密钥,WPA/WPA2(802.11RADIUS集中式身份认证,使用TKIP与/或AES加密算法)与WPA(预共享密钥)3.2 计算机网络发展p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p第二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阶段;p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p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3.3 OSI参考模型 3.3.1 OSI模型的组成pOpenSourceInitiative(简称OSI,有译作开放源代码促进会、开放原始码组织)
19、是一个旨在推动开源软件发展的非盈利组织。OSI参考模型(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el,OSI/RM),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网络系统互连模型。它是网络技术的基础,也是分析、评判各种网络技术的依据,它揭开了网络的神秘面纱,让其有理可依,有据可循。p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1至4层被认为是低层,这些层与数据移动密切相关。5至7层是高层,包含应用程序级的数据。每一层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然后把数据传送到下一层。由低到高具体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图
20、3.1:OSI模型基础知识速览p第7层应用层直接对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应用程序可以变化,但要包括电子消息传输p第6层表示层格式化数据,以便为应用程序提供通用接口。这可以包括加密服务p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p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p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p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p第1层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p电子信号传输和硬
21、件接口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受方则相反。p各层对应的典型设备如下:p应用层.计算机:应用程序,如FTP,SMTP,HTTPp表示层.计算机:编码方式,图像编解码、URL字段传输编码p会话层.计算机:建立会话,SESSION认证、断点续传p传输层.计算机:进程和端口p网络层网络:路由器,防火墙、多层交换机p数据链路层.网络:网卡,网桥,交换机p物理层网络:中继器,集线器、网线、HUB3.3.2 OSI的设计目的pOSI模型的设计目的是成为一个所有销售商都能实现的开放网路模型,来克服使用众多私有网络模型所带来的困难和低效性。OSI是在一个备受尊敬的国际标准团体的参与下完成的,这个组织就
22、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什么是OSI,OSI是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在OSI出现之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众多的体系结构,其中以IBM公司的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和DEC公司的DNA(DigitalNetworkArchitecture)数字网络体系结构最为著名。为了解决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的互联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注意不要与OSI搞混)于1981年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p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低三层,负责创建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现代通信技术导论》课件第3章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通信技术导论 现代通信技术导论课件第3章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现代 通信 技术 导论 课件 计算机 互联网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18235.html